关于小区、商办区、P+R停车问题的思考和建议




笔者之前一直从事城市规划相关工作,由于工作调动,近五年来参与了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及老旧小区改造工作,通过平时的案例调研、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,积累了一些个人想法,仅供大家参考。
 
 停车问题背景
 
停车问题看起来千头万绪,其中涉及建设体制、停车管理模式、产业环境、科技发展水平、收费及财政绩效评价等内容,似乎“剪不断、理还乱”,事实上自有其辩证解决之道。朱光潜先生曾说“要想明白一件事物的本质,最好先研究它的起源;犹如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,最好先知道它的祖先和环境”,同理,我们若能把停车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,问题的出路便会自然清晰起来。
 
 一、我国的发展是集四次工此革命之大成

 
自建国以来,在我党和政府的不懈努力以及国人的艰苦奋斗之下,我们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,从第一、二次工业革命的追赶,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并跑,直至现在,在局部领域领跑第四次工业革命,整个社会的发展在工业和科技的带动下,特别是机动化的出行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、信息化智能化交通的实践,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



 
但伴随着工业革命,以城市居住环境恶化、停车矛盾、公共交通滞后、水土污染为代表的社会、经济、环境等问题也慢慢出现,正如吴良镛院士所言"当前,中国的社会发展面临着大转型,最优越的机遇与最尖锐的矛盾同时存在"。
 
五、六年前,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,电子地图等信息化、智能化科技的应用,加之国家政策的允许和资本的投入,以优步和滴滴为代表的打车革命,彻底解决了困扰政府多年的打车难问题,激发了市场的活力。现在,我们国家正在进行无人驾驶技术、新能源技术、SG 信息技术、智慧交通管理技术等一系列的技术创新,一大批科技企业正投身于这个领域,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,一个细小的改变将会彻底颠覆现在的出行结构,停车问题将会基本解决。这是我基于工业革命和技术发展趋势的第一个判断。


二、我国的土地和住房政策


区别于西方国家的私有化土地,我国的土地和住房政策,即新型城镇化,在我看来,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,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。停车只是伴随着住房政策及汽车产业发展才出现的问题。
 
改革开放前,中国城镇国有土地实行的是单一行政划拨制度,国家将土地使用权无偿、无限期提供给用地者,土地使用权不能在土地使用者之间流转。从80年代起,中国开始进行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的改革,把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,在使用权上,变过去无偿、无限期使用为有偿、有限期使用,使土地真正按照其商品属性进入市场。90年代开始,全面取消单位福利分房制度,代之以货帀补贴形式。从此,我国进入了房产开发的黄金时期。
 
由于我国人多地少,我们的住宅建设模式以多层、高层建筑为主,人口密度较大。其中福利分房的小区,以单位自建、居民自筹、政府安置等形式为主,以多层建筑为主,套型面积小、开发密度大、配套设施相对简单。
 
2000年左右,我国开始重视停车问题,部分城市制定了停车配建指标,并逐年不断修正提高该指标,停车设施数量不断提高。与此同时,一方面由于城市框架不断拉开,购车门滥不断降低,另一方面,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极不平衡,打车难问题突出,导致私家车大规模进入普通家庭。
 
不同于房产政策相对明确,停车政策存在的几大问题仍旧难以明确,例如车位产权不明(人防工程车位如何处置)、停车收费管理的价与职责不明、小区周边道路停车秩序混乱,停车问题始终是市民关注度较高、政府处理较难的事情之一。
 

三、我国的公共交通政策

 
得益于我国城市经济水平、工业水 平的不断提升,国家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,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。同期,面对各级地方政府的需求,我国开始了大规模、持续性的轨道交通建设。截至2017年末,中国内地已经有34座城市建成了轨道交通系统,总运营里程达到 了S033公里。
 
与此同时,国家发改委和地方政府批准的轨道交通规划项目也创 下了历史新高。2017年,全国轨道交通 系统的在建里程达到了6246公里。随着地铁的大规模投运,人们的出行习惯已经发生、或正在发生结构性的改变,人们正习惯于步行+轨道的绿色出行方式。随着轨道线路的不断成环、成网,接驳设施的零换乘,最后一公里的打通,我的判断是,城市的开发模式、出行习惯、消费模式会有一个大的转变。
 

思考及建议
 

虽然,停车问题在将来可能不是问题,但现实的停车矛盾十分突出,近期仍需重点研究,以下是我对于小区停车、商 办区停车、P + R停车的几点个人思考和建议。
 

  • 老旧小区的停车改造


1)小区特征
 
一是停车位较少。鉴于当时的首要任务是解决百姓的居住问题, 综合考虑当时的生产力水平、价格水平、 建设标准和机动化水平,未设置停车设施,我认为也是正确的,毕竟只有先解决了温饱,才能有后续的小康,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的停车问题,而否定当初的功绩;
 
二是区位较好。老旧小区都位于市区核心,距离商业、行政中心较近,步行及非 机动车出行也较为适宜,同时,小区周边公共交通十分便捷,无论公交线路的覆盖面,还是地铁站点;
 
三是物业管理混乱 。由于收费标准较低且收缴率不高,以宁波市为例,大多数老旧小区由所在街道代管,仅仅收取基本的打扫费用;
 
四是停车收费随意。大多老旧小区,都没有智能化停车设施,所以停车管理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,由几个看门大爷手抄代为管理,停车的引导和标准几乎没有,处于随意停车状态;
 
五是停车意见不一致。由于老旧小区内老龄化较为突出,且存在一定数量的外来租客,他们对于小区活动空间的要求更胜于停车空间,我在近五年的实践改造过程中,发现停车改造的呼声很强烈,但同时反对停车改造的声音也较为明显。
 
2)建议



面对现状停车需求,我认为" 总量适度控制、严格停车收费管理"比较适宜。
 

一是小区是人最基本的生活场所。除了停车问题,还有老龄化问题、社区安全问题、休闲活动空间等等,我们要以人为本,在小区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,见缝插针,适度建设一些停车设施,适度缓解停车困难,而非大规模改造。
 
二是老旧小区大多位于核心区。停车固然是个问题,但更多的是这些小区承担了周边商业、办公、医院的停车功能,由于缺乏管理,车辆进出随意且收费不规范,导致外来车辆"鸠占鹊巢",通过具体分析,我们发现宁波的老旧小区停车缺口,并非门卫报给我们的数量。
 
三是真正的购车需求并不高。2014年宁波市第一个老旧小区停车改造项目完成(江北桃园小区,新增300个车位),之后一年半停车难问题再次出现,我们通过调研发现,新增车辆的居民,一半以上并非是出行需要,而是由于现状停车方便了,且邻居都买车了, 所以一下子车辆再次激增。我认为,老旧小区车位产权不明确,唯有通过严格管理,才能真正做到缓解停车矛盾的效果。
 

新建小区的停车配比


1)小区特征
 
作为新建小区,其核心是停车配建指标的问题。根据《宁波市中心 城区停车专项规划》《宁波市核心区停车问题及对策研究》等课题研究,我的观点是,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本,停车指标并非越高越好,较为经济、可行的做法是地下一层建设停车设施。
 
若停车指标过高, 势必需要建设地下两层停车设施,造价 及维护成本就会大幅提高(同等面积,地下两层的总造价约为地下一层的三倍)。且后续的车位建设成本分摊,也将是一个问题,若地下二层车位价格过高,则车主不会购买,若将车位成本分摊到每一 户住宅,则会抬高平均房屋成本,损害的 是小区内非车位家庭的权益
 
2)建议
 

一、各地由于城市地基不同, 需要对停车配建指标进行造价分析。不宜过低或过高设置,宜设置一定范围,让开发商根据建筑方案进行设置。
 
二、综 合国内外发展历程,个人认为,要解决日常的市民出行,关键在于公共交通的建设,以及土地性质的混合化。前者是为了减少城市道路的占用比例,后者则是为了减少通勤交通的压力。香港公交短驳线路非常发达,开发商通过对公交公司的参股和控股,在小区设计之初就在小区内部设置公交停靠点,接驳小巴可以直接穿行于各个小区,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。
 
 商业体及办公的停车设施



目前做法是:在控规层面,通过交通分析,确定每块用地的指标(容积率、停车 配比),像宁波是较早出台停车配建指标的城市之一,在土地出让之初,明确了相关事宜,并在后续的方案审查、专项验收中层层把关,在这几年的实施过程中,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。
 
1)建议
 

商业体及办公属于市场投资 领域,作为独立法人,投资主体应对其行为负相应的法律责任。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"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",我认为,市场的事情就应该彻底交给市场去做,完全、彻底取消停车配置要求,让投资主体自主选择配建标准,投资主体会根据其商业定位、人流规模、 投资效益分析、公共交通便捷度来统筹考虑停车设施,真正形成"谁投资、谁负责、谁受益"的良性局面。
 

  P + R停车设施


 

1)建设特征
 

一是位于相对偏远的郊 区,周边公共交通并不发达,且周边开发并不成熟。
 
二是一般由政府全额出资,用地和建设资金都由政府承担。
 
三是关于收费优惠,目前,宁波、杭州、苏州已经 开展了停车换乘优惠的措施,基本上按 半价优惠实施。
 
2)建议
 
一、反对用单一用地建设P + R 停车设施。

 
轨道站点周边的土地,其价值是很高的,完全可以建设一批保障房等满足中等收入以下的弱势群体,通过便利的步行+轨道,改变他们的出行结构, 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,从源头减少城市交通压力比建设停车换乘的效果要好的 多(香港的轨道周边建设就是案例)。但是,在我们轨道外围,分布着大量村镇, 公共交通也并不发达,为此,仍需要在轨道的首末站,建设一批停车设施。
 
我的建议是,结合轨道周边的地块,建设公共停车设施,并利用错时共享等手段,充分利用停车资源。
 
二、换乘停车优惠不应长期施行。
 
一方面政府出资建设停车设施,仅靠停车收费,只能维持相应的管理费用, 建设投资成本并没有平衡。另一方面,拿全体纳税人的钱(公共财政)来补贴有车群体,这与我们提高财政使用效率的初衷相违背。

 
结语



现代城市的交通政策以资源节约、 环境友好和社会公平为基本原则,并通过不断集约化运输和绿色出行服务供给 ,改善人的生存活动空间,提升城市运转活力,而不是追随个体机动车无节制的交通需求。
 
我认为在政府对城市交通不进行有效管制和控制的情况下,新建的道路设施会诱发新的交通量,而道路需求总是倾向于超过道路供给"(当斯定律),也同样适用于停车设施。
 
现实的停车问题,的确是个棘手问题,但这只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,并不是核心的问题,核心问题是人的出行及社区空间的分配,停车问题也许会随着科技、 社会的进步随时迎刃而解。



Parking 2019观众预登记,
开通啦!!!
长按扫码,即刻预订门票~
免排队,电子胸卡,捷径入场!

 

 

本文版权归中国停车网和《城市停车》所有。
 文/宁波市市政工程前期办公室 张晓莹
转载自:MRCPO



同期展会

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

上海市住建委主办

全方位展示城市建设与管理成果的综合展

www.scaexpo.com

亚洲国际建筑工业化展览会

聚焦建筑工业化发展

亚洲极具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建筑技术展

www.bicchina.com.cn

上海国际建筑工程设计与城市规划展览会

反映建筑设计最前沿趋势

国内规格最高的建筑规划代表展

www.upadchina.com

联系我们

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停车设备工作委员会

联系人:杨京京  女士

电话:+86 10 6858 4668

手机:+86 136 8334 3298

邮箱:chinaparking@163.com

上海万耀企龙展览有限公司

联系人:姚鉴洁  先生

电话:+86 21 6195 3555

手机:+86 136 1160 7136

邮箱:rainhard.yao@vnuexhibitions.com.cn

扫一扫

获取实时展会资讯

扫一扫

获取更多协会信息